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周莉):为怀念“3·11大地震”十周年,增进中日两国青年一代互换和相互明白,培育中日友好传承人,中国驻日本大使馆7号举行“3·11大地震”十周年中日青年线上互换会,十余名曾在“3·11大地震”后由中国政府邀请赴华休养旅行的日本青年代表和当年到场接待的中方青年代表线上互换,重温相识往事,分享发展履历,展望未来人生,泛论对中日友好和青年互换的认识和期待。
2011年3月11号,日本东北部太平洋海疆发生里氏9.0级强烈地震。地震引发的巨大海啸对日本东北部福岛县、宫城县、岩手县等地造成扑灭性破坏,并引发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泄漏事故,地震及系列灾害共造成2万2000多人死亡。
2012年,作为中日国民友好互换年的系列运动之一,中方邀请近500名日本学生访问北京、上海、西安等地,与中国学生互换,体验中国文化,增进相互友谊。地震发生十年后,参加运动的中日青年再次云端相聚,打开珍贵影象,互换分享发展履历,携手展望美好未来。
中国驻日本大使孔铉佑发表视频发言,他说,十年前的地震令许多日本灾区的青少年一夜长大,也让中日两国青少年牢牢地接洽在一起。“中日友好的根基在民间,未来在青年。当前中日关系一连改善发展,两国领导人就构建契合新时代要求的中日关系告竣重要共识,新时代的中日关系面临新的发展机会,新时代的中日友好召唤新鲜血液的不停参加和新领军者的脱颖而出。真诚希望各人负担起传承中日世代友好的汗青使命,在推动中日互换互助中,挥洒青春,收获发展,实现梦想。把因震灾缔结的这份磨难之交延续到永远,让友好之树枝繁叶茂,参天发展。”
前驻华大使、日中友好会馆会长代庖宫本雄二认为2008年发生的汶川大地震和2011年“3.11大地震”中日双方守望相助加深了两国民众的相互明白和友谊,希望中日双方能在防灾和防疫等领域进一步增强互助。“地震等自然灾害为人类带来巨大的创伤和痛苦,令人对未来充满失望,人类不希望履历地震。但通过赈灾,人与人之间的纽带得以增强,心与心的互换得以加深,这也是实情。希望通过这次互换,能够进一步加深在防灾领域内的日中互助,同时希望该领域日中互助能够扩大到整个亚洲和世界。因为防灾与防疫一样,都需要全人类携手互助共同面对。”
2011年大地震发生时,参加此次线上互换会的日本青年还都是十五六岁的高中生,地震为这些年轻人带来了巨大心灵创伤,同时也影响了他们的人生发展方向。不少人留在故乡,希望为人们亲口报告地震带来的危害,尽己所能为受灾地区的重建和振兴作出贡献。他们有的现在成为了西席、有的成为了地方政府工作人员、有的则成为了地区振兴互助组织的成员。
在那场大地震中,宫城县名取市共有900名住民丧生。目前在名取市工作的相原瞳用图片展示了其时震后受灾情况以及重建取得的结果。“我在那次地震中失去了好朋友和多位同学。我的好朋友铃木茜居住在受灾严重的地区,她的家人和亲戚险些都在那园地震中丧生。记得我和她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明天见’,其时理所固然的以为明天还能再见,现在想来能再晤面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儿啊。我的好朋友是一位笑容甜美的姑娘,现在我险些只能记得她的笑容了,每到3月11号她的忌辰,我都会去为她扫墓。为了让他们不白白牺牲,为在世界各地发生灾害的时候尽大概淘汰牺牲,我正在认真学习,努力报告。”
地震时居住在宫城县的男青年 川上椋辅 高中二年级时前往中国访问,在与中国同龄人的互换中,他对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规划人生蓝图有了开端的设想。大学毕业后,他乐成的成为了一位北海道地方电视台主播,曾到场当地地震报道。厥后,他感觉作为一名媒体人固然可以到场事件,但往往只是事件的见证者,而不是当事人,他希望能够更深入地到场到地方振兴事业中去,厥后他辞去了电视主持人工作,参加了地区振兴互助组织,与当地民众广泛打仗,并使用传统媒体和社交媒体,全方位地到场地方振兴工作。
曾到场接待日本学生代表团的中国青年代表目前或在继承深造、或已参加工作。他们也分别回首了到场接待的背后故事以及这十年间的个人发展履历。与日本青年就语言学习、喜欢的影戏电视剧、东京奥运会等感兴趣的话题互换了意见。
来源: https://www.sohu.com/a/454621209_115239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